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 切除大肠瘜肉新方案

– 以下内容经 陈嘉成医生 审校

“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简称ESD),听起来似乎是很艰深的医学名词,其实它是切除大肠瘜肉的一个新方案。ESD针对较大和横向生长的大肠瘜肉,透过内窥镜及特别设计的手术刀,把大肠瘜肉与正常的黏膜下层分离,如像“片皮鸭”般把瘜肉清除。

 

随著年龄增长、饮食多肉少菜和体型肥胖,出现大肠瘜肉的机会逐渐增加。现年50多岁的周先生(化名),早前因出现轻微腹泻而求医,医生为他照大肠镜时,发现其大肠有一粒5厘米的横向瘜肉,经病理检测,周先生的瘜肉属高度病变,即有机会演变成癌症,需及早切除。

 

医生谘询病人后随即为他进行ESD切除瘜肉,历时约2小时后,成功完全清除瘜肉。数天后,周先生已康复出院,其后需要定期覆诊及监察。

 

大肠由多层组织而成,大肠瘜肉常于大肠最内层出现,ESD技术利用特殊的电刀,配合内窥镜,医生能由黏膜下层,把大肠瘜肉与其正常的黏膜下层慢慢剥离,以达至完整切除(En-bloc resection),可大大减低对整条大肠的伤害。

 

在进行ESD时,医生首先会把将瘜肉染色并定出范围,有需要时亦会在瘜肉外做环状记号。之后,医生会于环状记号外的黏膜下层进行注射,令瘜肉隆起,继而再利用特别设计的手术刀以环状切开瘜肉,令瘜肉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其后,医生会继续于瘜肉下方注射药剂,令瘜肉隆起幅度增加,利用手术刀逐步进行黏膜下剥离,将瘜肉与下层的组织完整分离。

 

值得留意的是,医生会因应不同大肠瘜肉患者的情况,而决定切除瘜肉的方式。一般而言,瘜肉可能像一粒冬菇般,亦有机会是横向生长;前者比较容易处理,可使用大肠镜把瘜肉整粒拔起,惟后者可能像草坡般生长,占据范围较大,较难以大肠镜完全清除,便需要以ESD把整片“草坡”与下层组织剥离,才能做到完整切除。另外,若瘜肉直径大于2厘米,医生亦会考虑使用ESD,如有任何疑问,患者应与医生作详细商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