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安講心系列之四:心臟衰竭患者 治療新希望

– 以下內容經 何啟智醫生 審校

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冠心病都是常見的都市病,不過市民切勿輕視,因為這些病症亦會破壞我們的冠心血管和心臟肌肉,最終造成心臟衰竭(或稱心力衰竭)。心臟衰竭患者因不能有效將血液泵至身體所需的各部份,患者會出現疲勞、手腳冰冷、呼吸困難、氣促、心臟肥大、下肢水腫等徵狀,嚴重的患者更會出現休克、肋膜積水、腹水、腎功能、肝功能受損等。而末期心臟衰竭病人一般無法進行任何體力勞動,靜止期間也會喘氣,他們的生活質素普遍很差,不少患者會喪失工作能力,更甚連日常生活亦需要其他人幫忙。

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率高
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率高

本港每年約有10至20名病人因患心臟衰竭而需輪候心臟移植,可惜捐贈心臟數目有限,約半數患者因遲遲未能進行手術而死亡。一般而言,若沒有合適的心臟移植,心臟衰竭的病人大多只能生存六至八個月,心臟衰竭的死亡率較許多癌症還要高,三年裡的死亡率是30-35%,病情嚴重者死亡風險更高達40-50%。

 

要確診患者是否患有心臟衰竭,除了觀察臨床病徵外,醫生還可透過胸部X光診斷、心臟超聲波掃描、磁力共振、心導管檢查及心肌組織檢查,以了解有否出現心肌肥厚和衰竭現象,而心電圖也是非常重要的檢查,更可同時診斷出心律不整,如心房纖顫或心肌缺氧的問題。如患者同時患有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感染病症,更有必要及早治療,否則會嚴重影響病情;如患者有家族病史,就要作血基因測試,了解有否患上遺傳性心肌病。

藥物組合治療 可助控制病情
藥物組合治療 可助控制病情

要有效減低心臟衰竭的退化速度,醫生會建議病人先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減肥、戒煙、減鹽、或降低壓力水平,以舒緩與心臟衰竭的部份症狀,並減少對心臟造成的勞損。此外,醫生或會同時處方去水藥、ACE或ARB抑制劑、β 受體阻滯劑、稀釋血劑、神經荷爾蒙治療、強心劑等組合治療藥物,為心臟衰竭病人作控制治療。

 

病人亦可選擇置入心臟起搏器以作紓緩,有關方法稱為心臟再同步療法(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簡稱 CRT)。心臟再同步療法是一種經臨床證明的治療選擇,可用於來治療部份心衰竭患者,當中的心臟起搏裝置會傳送微弱的電脈衝到心臟的下心室,幫助它們以更協調或「同步」的方式跳動,亦可同時幫助心臟更有效輸出血液。心臟起搏器附加除顫器(ICD),更可幫助EF<30-35%病人,減低猝死機會。不過,若醫生發現患者的心衰竭程度嚴重且無法復原,可能會考慮進行心臟移植手術。

植人心室輔助器可作換心前橋樑 或可代替換心
植人心室輔助器可作換心前橋樑 或可代替換心

幸好,隨著醫學發展,現時已有不同的心臟輔助器協助治療末期心臟衰竭病人,心臟輔助器有多款不同型號,例如可安裝在病人體內或體外等。近年,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更批準其中一款左心室輔助器可用作永久治療之用,本港亦已使用。

 

有關的左心室輔助器置入手術的原理是將心室機的導管,分別連接左心室和大動脈,它每分鐘可以輸出十公升血液,與正常心臟無異,能取代原有的左心室泵血至全身。血泵的電力則需要靠貫穿肌肉和皮膚的接駁電線由體外機器供應和調節,病人則可以透過體外控制器操作左心室輔助器。

 

不過,病人在手術後,身體會有一條電線穿出,故手術後必須小心護理,不單止要每日清洗傷口,保持無菌狀態,更要避免過度屈曲電線,令電線受損影響供電。左心室輔助器重量約二百九十克,連同電池共約一點五千克。病人在家時須接上4米長的交流電電綫充電,外出時可改用能維持8至12小時的蓄電池。病人術後初期須每周覆診一次,及定時服藥。而參與心臟健康運動,亦有一定幫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