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安講心系列之二:定期檢查 確保心臟血管健康

– 以下內容經 何啟智醫生 審校

心臟是人體循環系統中一個重要器官,但隨著港人飲食西化、經常煙酒、工作繁忙、運動少、壓力大等,長連累月為心臟帶來不同程度的負荷,導致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因而患上心臟病。他們的血管被粥樣斑塊等堵塞著,令器官供血量減少,影響器官功能,甚至致命。可惜,並非所有心臟病患者都會出現病徵,當中不少人更是病發後被送往醫院救治始發現患病。

問卷檢測心臟血管年齡 了解患病風險
問卷檢測心臟血管年齡 了解患病風險

要了解是否患有心臟病,市民可先接受一個簡單的問卷評估,了解心臟健康狀況。其中一個名為心臟血管年齡的問卷較為普及,綜合了四十多年來的相關科學研究結果而成,市民只要透過互動的問答,就可以知道個人的心臟年齡,引致心臟衰老的潛在風險等,再計算出未來十年患上心臟病的機會率,數字愈高,患病風險愈大。

 

市民亦可留意自己是否屬於心臟病的高危一族,例如40歲或以上的男性及45歲或以上的女性、、家族成員曾患有心臟、高脂飲食、肥胖、吸煙、缺少運動、血脂高、糖尿病、血壓高等,如果屬於其中一群,就應考慮及早接受身體檢查,讓醫生同時跟進一些個人的因素,如家族病史,以評估他們被心臟病襲擊的風險。

常規檢測包括心電圖 效果安全快捷
常規檢測包括心電圖 效果安全快捷

現時醫學界有多種又準確又安全、快捷的心臟檢查方法,常見的包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血壓監測、心臟耐力測試、傾斜床測驗、脈管測試、彩色超音波回音心臟圖、頸動脈超音波等。

 

其中,彩色超音波回音心臟圖是利用超音波回音技術,量度血液流經心臟及心瓣的情況。彩色超音波以不同顏色顯示血液的流動方向,令診斷更加精確。至於頸動脈超音波就是利用二維超音波技術,可以觀察頸部大動脈,以診斷出粥樣斑塊,檢查動脈是否出現狹窄或受阻的現象。

 

如有必要,醫生更可安排患者接受心導管檢查,又稱冠狀血管造影術。檢查期間,病人需接受局部或全身麻醉後,心臟科醫生會進行經皮血管穿刺,在腹股溝或在心腕部位將心導管放入血管及心臟不同的部位,進行抽血檢驗、測量血壓、造影等。心導管檢查技術的歷史長久,準確度高,不過檢查過程具有一定的入侵性,而且病人需注射顯影劑,部份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覺。

冠狀動脈血管造影 不具入侵性 更安全準確
冠狀動脈血管造影 不具入侵性 更安全準確

隨著醫學科技發展迅速,近年已有心臟電腦掃描供檢查之用,目的是運用非創傷性之方法,為心臟血管進行造影。冠狀動脈血管迂迴細小,進行電腦掃描時須顧及心臟跳動所引致的影像瑕疵,所以,清晰的影像有賴更高速及更精確的掃描儀器。

 

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便是其中一種更精確、非入侵性的掃描儀器,透過高速多層螺旋電腦掃描器(MDCT),在每下心臟跳動瞬間掃描出多張心臟及心血管的橫切面圖片,準確診斷出早期冠狀動脈梗塞。電腦儀器更可偵察出心血管極微量的鈣化現象,有助評估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不過,有關儀器對患有嚴重血管鈣化的長者來說,誤差情況會出現。

磁力共振心臟造影無輻射性 可測早期心臟病
磁力共振心臟造影無輻射性 可測早期心臟病

另外,市民亦可選擇透過放射性同位素顯影及磁力共振心臟造影為心臟進行檢查。放射性同位素顯影及磁力共振都可判斷心肌是否有缺血或壞死情況的檢查,磁力共振心臟造影則更可清晰地分辨出心肌、心肉膜、心包和心包外脂肪,加上磁力共振的無損害性,無輻射性的多角度檢查,對於早期心臟病的診斷以及治療的進展有很大幫助。

 

總括而言,市民只要年過四十,便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而高危人士更應每年進行心臟詳細檢查,及早監察病情,減低心臟病發,甚至出現其他併發症如中風的機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