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Chinese version only)

– The information has been reviewed by Dr. Ho Kai Chi, Kenneth

心臟病是本港第二位最常見的致命疾病,當中,以冠心病為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因,佔心臟病死亡人數70%,幸好,只要及早發現,醫生可透過藥物或手術控制病情,減低死亡風險。

 

冠心病的治療手術可分為心臟搭橋手術及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俗稱「通波仔」兩大類,以上兩種手術都是針對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收窄及阻塞等問題進行治療,兩者可以互補長短,為病人帶來最大的治療效益。

通波仔創傷性較低 多作患者首選治療
通波仔創傷性較低 多作患者首選治療

一般來說,通波仔手術的創傷性較低,通常用作首選的治療方法;若血管收窄至導管鋼線也無法通過時,病人則需要進行全身麻醉的心臟搭橋手術,從腳部和胸內抽取血管替代和分流閉塞的冠狀動脈。

 

通波仔手術的成功率超過95%,效果理想,醫生先將裝有小球囊的心導管,經大腿罅或手腕的動脈小切口,伸入血管收窄的地方,然後將導管末端的小球囊充氣,令血管擴張,最後再放入支架將阻塞血管的粥樣斑塊壓平,以達致暢通血管的效果。

淨通波仔復發率達五成
淨通波仔復發率達五成

在正常情況下,病人的血管會在通波仔手術後受到一定的創傷和破裂,如果未有植入支架,血管內的粥樣斑塊或血小板等會積聚,增加血管栓塞和再窄回的風險,研究顯示,沒有植入支架的話,冠心病患者於手術後一年的復發率高達50%。至於傳統金屬裸支架,雖然可以有效支撐血管,維持血流量,但支架屬外來物,有機會損傷血管,導致血管內膜增生,復發率高達三成。

藥物塗層支架 復發率低至兩成
藥物塗層支架 復發率低至兩成

近年醫學界多選擇為病人植入附有藥物塗層的支架或生物支架,支架上的藥物會隨時間慢慢釋放,可抑制內膜增生。有關的支架已有超過十年歷史,研究顯示通波後的心血管再次栓塞和收窄的機會大為降低,大大減低復發機會,手術後一年的復發率少於5%,病人要再通波的機會率亦大幅下降。

最新模架屬可溶性 兩年內自動「消失」
最新模架屬可溶性 兩年內自動「消失」

通波仔手術發展至今已到達第四代,最新一種屬於「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是由一種可分解的塑膠物料─聚乳酸製成,可於半年至兩年內慢慢分解為二氧化碳及水,由人體吸收。由於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屬於可溶性,不含金屬,能方便醫生在電腦掃描影像下,更清楚地監察患者的血管有否再次收窄風險。此外,新支架因能分解,於其溶掉後,血管彈性即可回復正常,日後即使有需要,也可方便再次施行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不過,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推出的時間較短,支架直徑及長度的選擇不多,如患者需置入模架位置是極常鈣化或處於血管轉彎位或分叉位的話,並不建議採用。患者接受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後,跟植入傳統金屬支架的冠心病患者一樣,均需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血塊積聚、堵塞血管的風險,不過服藥期可以較短,約半年便可。

 

醫學界預期,全吸收式生物模架將是未來「通波仔」中的新一里程,相信會引起不少的研究與討論,並帶來更多更新的治療技術。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