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本港第二位最常见的致命疾病,当中,以冠心病为引致心脏病死亡的主因,占心脏病死亡人数70%,幸好,只要及早发现,医生可透过药物或手术控制病情,减低死亡风险。
冠心病的治疗手术可分为心脏搭桥手术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俗称“通波仔”两大类,以上两种手术都是针对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收窄及阻塞等问题进行治疗,两者可以互补长短,为病人带来最大的治疗效益。
一般来说,通波仔手术的创伤性较低,通常用作首选的治疗方法;若血管收窄至导管钢线也无法通过时,病人则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的心脏搭桥手术,从脚部和胸内抽取血管替代和分流闭塞的冠状动脉。
通波仔手术的成功率超过95%,效果理想,医生先将装有小球囊的心导管,经大腿罅或手腕的动脉小切口,伸入血管收窄的地方,然后将导管末端的小球囊充气,令血管扩张,最后再放入支架将阻塞血管的粥样斑块压平,以达致畅通血管的效果。
在正常情况下,病人的血管会在通波仔手术后受到一定的创伤和破裂,如果未有植入支架,血管内的粥样斑块或血小板等会积聚,增加血管栓塞和再窄回的风险,研究显示,没有植入支架的话,冠心病患者于手术后一年的复发率高达50%。至于传统金属裸支架,虽然可以有效支撑血管,维持血流量,但支架属外来物,有机会损伤血管,导致血管内膜增生,复发率高达三成。
近年医学界多选择为病人植入附有药物涂层的支架或生物支架,支架上的药物会随时间慢慢释放,可抑制内膜增生。有关的支架已有超过十年历史,研究显示通波后的心血管再次栓塞和收窄的机会大为降低,大大减低复发机会,手术后一年的复发率少于5%,病人要再通波的机会率亦大幅下降。
通波仔手术发展至今已到达第四代,最新一种属于“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是由一种可分解的塑胶物料─聚乳酸制成,可于半年至两年内慢慢分解为二氧化碳及水,由人体吸收。由于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属于可溶性,不含金属,能方便医生在电脑扫描影像下,更清楚地监察患者的血管有否再次收窄风险。此外,新支架因能分解,于其溶掉后,血管弹性即可回复正常,日后即使有需要,也可方便再次施行通波仔或搭桥手术。
不过,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推出的时间较短,支架直径及长度的选择不多,如患者需置入模架位置是极常钙化或处于血管转弯位或分叉位的话,并不建议采用。患者接受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后,跟植入传统金属支架的冠心病患者一样,均需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血块积聚、堵塞血管的风险,不过服药期可以较短,约半年便可。
医学界预期,全吸收式生物模架将是未来“通波仔”中的新一里程,相信会引起不少的研究与讨论,并带来更多更新的治疗技术。